截至2017年4月,我国有7个经济特区、19个国家级新区、11个自贸试验区、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开发区网对各类经济区域名单进行了详尽整理,供大家参考。
一、国家级经济特区(7个)
二、国家级新区(19个)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在各地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三、自贸试验区(11个)
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大陆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设立的现代化工业、产业园区,主要解决中国大陆长期存在的审批手续繁杂、机构叠床架屋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问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现存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居于最高地位。截至2015年9月,全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内地每个省区均有分布,其中江苏省最多,有26家,其次是浙江省21家,山东省15家。
五、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6家)
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
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个)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的第二批经济特区,亦即中国的“新特区”。国务院已经先后批准了12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
七、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5个)
八、省级开发区概况
将开发区按照省级和国家级两类分开来看,发现省级开发区数量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在减少,总量达到245个。
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省级开发区指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而国家级开发区则主要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山东、江苏和浙江是三个开发区最多的省份,其中江苏变化最为明显。从2006年开始,江苏陆续有3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消失”。但截至2016年,江苏的国家级开发区猛增了31个。
对比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的两个名单可以看出,从省级开发区名录中“消失”的园区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在不同的年份里“升级”成了国家级开发区。
在园区总数最多的山东,2016年全省开发区个数与2006年持平,都是168个。和江苏类似,山东减少的19个省级开发区分别升级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